为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的专业活力,10月27日下午,嘉定一中及嘉一实验系学校组织嘉懿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在人工智能教室开展了一场集专家讲座和阅读分享为一体的研修活动。
活动伊始,崇明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正高级教师刘伟超,以“高质量课题方案设计”为题,向青年教师们展示了优秀的课题方案所需具备的十大特征。他结合具体案例,巧妙精准地指出了课题方案每个环节中的普遍缺陷和突出问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改进提升的方法和技巧,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份通向高质量科研方案的路线图。讲座后,面对青年教师提出的课题方案设计中的困难、科研工作中的困惑,刘主任一一给予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帮助教师们突破科研瓶颈。
科研工作既是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反馈,更需要观念和理论的滋养。正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所指出的,“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学校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一支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队伍,除邀请专家亲临指导之外,还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阅读分享活动。
讲座和互动结束后,青年教师围绕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分享了各自的阅读体会。
我导师曾力推我读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看待教育,更多地是从自身地角度出发,去反思教育的意义。但我现在成为了老师,再次读到此书,我明白了更重要的使命,帮助更多的个体,了解一个更为充实的世界,为他们注入新的生气,陪伴他们真正成为他们自己。
——张柯
身处科学至上的时代,雅斯贝尔斯发现,人的本真存在被遮蔽,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逐渐模糊。《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让我对教育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真正的教育并不是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整齐划一的人,而是要通过教育来启发学生的自我思考,由受教育者自己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高晓彤
《什么是教育》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雅斯贝尔斯在书中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和反思。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通过阅读《什么是教育》,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伦理,让学生能够正确判断、正确处理各种情境。
——徐晓康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我想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热情,而不是磨灭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课堂中间的对话应该是寻求真理的过程,不是单向的传授,应以发展思维为着力点设计教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达到思想的豁亮。
——陈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