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教育信息化首席专家张际平,以“AI+思维可视化助力教学创新与提质增效”为题,给中科•嘉一教育集团的种子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分享。
技术与方法:“AI+思维可视化”的核心逻辑
张际平教授从技术发展与方法内涵切入,解析了“AI+思维可视化”的底层逻辑。他提出,AI早期萌芽阶段以规则定义为核心,仅用于教育基础数据处理;而沉淀积累阶段随机器学习兴起,AI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随着AI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深度学习与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从“处理数据”到“理解语义”的跨越,为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支持。
在方法层面,张际平教授阐释了“思维可视化”的核心价值,即将抽象思维过程、逻辑关系等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视觉符号显性化。他指出,信息同时以语言和图像呈现时,可以大大提升大脑记忆与理解效率,具有清晰可见、易理解、易记忆、易迁移等优势。
实践与展望:从课堂样态到落地成效
聚焦教学实践,张际平教授提出了“AI未来课堂”样态的构想。这种课堂不仅环境舒适,能为协作与个性化学习提供空间支持,而且AI可以通过承担数据统计、个性化推送等任务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从而提供数智助力。同时,AI操控便利,教师无需复杂操作即可专注教学,还能获得适配教学目标的丰富资源,并实现实时互动。此外,课堂流程能根据学生反馈动态调整,摆脱 “教案绑架”。他强调,“未来课堂的核心不是用了多少技术,而是技术是否贴近学生思维规律,最终服务于‘让每个学生都被看见、被理解’。”
张际平教授还以英语教学为例展示了实践效果。智能体助力词汇学习的“五法四流程”成效显著,能实时统计学生记忆曲线,为易混淆词汇生成对比思维导图强化记忆。
这场深入浅出的分享,不仅为老师们打开了“AI+思维可视化”的实践窗口,更指明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向。当 AI 的高效赋能与思维可视化的育人价值相遇,必将催生出更具活力的教学新生态。教育者与技术 “共舞” 的过程,正是让教学创新落地生根的过程,这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教师感悟
张教授的讲授充分体现了AI工具的使用对现代教育的改变。通过对AI发展脉络的系统回溯,我深刻理解了从基础AI到LLM、AGI的技术跃迁,更意识到:人工智能对教师而言已非“加分项”,而是关乎教育本质重构的“必学项”。它既带来资源优化与互动革新的机遇,也向管理评价体系提出了全新挑战。“思维可视化”的实践方法将抽象逻辑转化为视觉符号,恰恰能破解传统课堂中“教学不直观”“学生参与低”等痛点。而“AI未来课堂”,数智化的环境将彻底改变重复训练、诊断滞后的现状,通过实时互动与灵活资源,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 龚玉婷
张教授的讲座让我耳目一新,认识到AI技术与思维可视化相结合的强大潜力。思维可视化将抽象思维转化为直观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结合AI工具,如智能体辅助学习,可以精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品质。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未来教学中可以利用AI技术优化课堂设计,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复杂的思维过程,让教学更加精准、高效。同时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工具,将其融入行政工作和日常教学中,以提升工作效率与教学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上海市嘉定区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 原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