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嘉一教育集团暑期种子教师培训持续进行中。本次培训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团队,感谢他们为集团教师搭建了优质的学习平台。
8月13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题为“智能时代的学习方式变革”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学员代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感悟。李政涛教授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在教育转型中的坚守与创新,尤其赞赏大家在智能技术冲击下,既守住育人初心,又积极探索教学新路径的开放心态,并提醒老师们要保持时代意识、学习意识、资源意识、使用意识和问题意识。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李政涛教授深入剖析了智能时代对教育理念和学习进化的重构。他指出,人类生命进化历经生物、文化、科技三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自然学习、文化学习、智能学习的进化阶梯。智能学习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让学习者与技术从单向被动走向双向协同共生,人类智能在与人工智能交互中成长。
在探寻智能时代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时,李政涛教授提出,要立足过往时代“学习的常识”,明确学习是在实践操作、自主疑惑、多元对话和理智论辩的过程中发生的。进入智能时代,对学习则要在常识的基础上有“新识”——学习是在人机交互、跨界穿梭、创造接口、深度交融、双向赋能中发生的。
当然,困境也与这样的进化相伴而生。他提醒老师们既不能 “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 “穿新鞋走错路”。无论是应试教育的惯性延续、对学生主体的漠视、思维培养的匮乏、课堂活力的缺失等 “老路”,还是陷入失魂落魄的功利泥潭,或是在传统迷失中淡化对书籍的敬畏、消解文字的精神力量,抑或是任由技术替代师生的思考与互动形成 “机师替代”,把技术异化为碎片信息的搜集工具而丧失创造观点的能力,甚至抽离知识根基只重公式套用却遗忘背后的思维逻辑,乃至制造人机对立的零和思维而非协同共生的融合关系, 这些偏差都会让智能时代的学习偏离育人本质,背离技术赋能教育的初心。
面对这些挑战,李政涛教授强调要保持 “清风拂山岗” 的定力和“明月照大江” 的格局,积极建构未来学习,让学习真正服务于人的生命成长,在智能时代浪潮中,共同探索出适应时代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与教学新路径。
未来学习的核心,在于让人工智能成为成长伙伴而非替代者,让跨界融合成为思维的常态。让我们以理性为锚、以创新为帆,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既善用技术赋能学习,又坚守教育的本质初心,让每一次思维的闪光都被看见,让每一种学习的可能都被激活。
教师感悟
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未来学习,也就是探究未来社会和未来教育需要的学习范式,学习如何迎接未来。未来并不只是供想象和解释的,而是用来建构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当我们的生活从文字生活转到了视频生活,我们仍然要注重文字的力量。在课堂中如果播放视频要给文字留白,文字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技术是会快速迭代的,我们不能随着技术改变,而应当让技术助力我们。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 高和妍
李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智能时代的学习要注意不能 “穿新鞋走老路、走错路”。这确实值得警惕。在语文学科中,用智能软件批量生成阅读答题模板,让学生死记硬背;靠算法统计作文高频得分词,替代真实的情感表达。这看似用上了新技术,实则把AI 异化为应试帮手。语文的根脉,正在于对文字的触摸、对情感的共鸣。只有保持对书籍与文字的敏感,才能避免让技术掏空语文学习的灵魂,弄丢学科最珍贵的育人价值。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 徐婷婷
学习向未来指的是学习是为了未来,学习如何迎接未来。李教授的讲座处处发问,引人深思,在一个个问题中答案也慢慢显现,什么样的学习有价值?在新的时代里,每个人的理解和答案各不相同。但是,学习的概念在不断的被刷新,也许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李教授谈到的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走错路,这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 阚佳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