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4 日下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终身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向东以“教师如何与大模型(ChatGPT)沟通”为题,为集团种子教师们带来了一场聚焦实践落地、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的专题报告,为智能时代的师机协作指明了清晰路径。
陈向东教授紧扣 AI 大模型时代的教育变革需求,围绕“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师机高效协作方法” 两大核心命题展开深度分享,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框架。他以四大维度为脉络,系统解析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内在逻辑:从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崛起历程切入,阐释其从 “数据处理” 到“智能交互” 的进化逻辑;结合教育场景实例,详解大模型在备课辅助、个性化辅导、学情分析等领域的典型应用;聚焦 “师机沟通” 核心痛点,传授如何通过精准提问、指令优化等技巧提升大模型使用效率。此外,他还以团队开发的教学项目为例,分享技术落地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
在实践分享中,陈向东教授着重介绍了大模型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细节。他强调,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课程始终应坚守四大核心原则:将 AI 的道德与社会影响教育贯穿所有教学活动,筑牢技术应用的价值根基;以大模型与 AIGC 技术为核心内容载体,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采用 “学案主导” 模式设计教学材料,最大程度降低教师的认知负载;通过动态更新机制融入前沿知识,同时摆脱对特定平台的依赖,保障教学应用的灵活性与可持续性。
此次专题培训不仅让教师们系统掌握了 AI 大模型在教学备课、学情分析、科研辅助等多场景的实用技巧,更深化了 “技术服务教育本质” 的核心认知。未来,中科・嘉一教育集团的教师们将以更理性的态度驾驭技术,以更创新的方式赋能教学,让 AI 大模型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与教育提质,共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教师感悟
陈教授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了AI技术与核心素养的融合路径:大模型生成的真实对话场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语言能力;跨文化对比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西节日、习俗差异中提升跨文化素养。未来教学中,AI大模型将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效工具,而教师的启发式引导仍是不可替代的关键。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会尝试引导学生质疑、修正机器输出,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实践。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王梦瑶
聆听陈教授的讲座,让我对AI大模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了清晰认识。大模型能快速生成不同难度的习题、解析几何证明思路,还能模拟多种解题方法,为备课和分层教学提供极大便利。讲座中提到的“思维链提示”对数学教学很有启发,引导AI展示解题步骤,能帮学生理解逻辑推理过程。“分解提示词”技巧则可用于将复杂的函数问题拆解成小步骤,辅助学生逐步突破。但数学的严谨性和思维的独特性仍需教师把控,比如几何辅助线的构造灵感、应用题的实际情境转化,这些都离不开师生的深度互动。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中学 刘蕾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