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基础教育》杂志主编卜玉华为中科·嘉一教育集团的种子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式教师教学观自我诊断工作坊,以沉浸式研讨与深度诊断,引导老师们回归教学本质,在反思中精进教学素养。
本次工作坊聚焦教学观、学生观和反馈观三大核心素养维度,通过 “自我诊断 — 小组研讨 — 案例剖析” 的递进式设计,让老师们在实践反思中突破固有认知。
教学设计自我诊断
活动以小组关键词分享破冰,文科组提炼 “思考力”“生命力”,理科组聚焦 “教学评”“问题链”,艺术组则强调 “个性”“留白”,展现了不同学科的教学特色。随后,围绕 “备课起点” 的讨论中,卜玉华教授点拨道,教学目标绝非照本宣科的静态设定,而需基于教材逻辑与学情差异动态调整,尤其要着眼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 让教学设计从 “知识传递” 走向 “思维生长”。
学习状态判断自我诊断
工作坊现场播放了韩国 AI 辅助课堂、上海小学英语课等教学录像,老师们围绕 “如何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等生的‘秀场’” 展开热烈讨论。卜玉华教授强调,真实的课堂参与不能仅停留在 “举手发言” 的表面热闹,更要注重笔头输出、小组展示等可观测的学习痕迹,以此检验每个学生的理解深度,确保 “全体参与” 不流于形式。
学习引导自我诊断
卜玉华教授结合语、数、英学科案例,提出学习引导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语文的背景分析与情感共鸣能力、数学的分析与迁移能力,以及英语的聚类与归纳能力。 她提醒老师们,好的引导不是 “给出答案”,而是搭建思维阶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抵达认知深处。
这场互动式工作坊,让老师们跳出了“经验惯性”,直面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教学的进步,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对 “何为好的教育” 的追问中发生;课堂的活力,也源于对 “如何促进每个学生成长” 的持续探索。卜玉华教授的引导,不仅为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精准坐标,更折射出教育者对 “育人本质” 的集体叩问 —— 在技术迭代与理念革新的浪潮中,唯有扎根课堂实践、校准教学初心,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唤醒生命潜能的力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师资根基。
教师感悟
卜教授的工作坊如同一面双面镜,既照见自身教学盲区,又洞悉学生学习真相。活动一的自查表让我直面设计惯性。最震撼的是引导案例对比:方式A的“直接告知”看似高效,却剥夺思考权;方式B的启发式追问才真正激活思维;方式C的试错法则培养数感。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学的本质并非知识的搬运,而是思维的点燃。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中学 范喜艳
卜教授的自我诊断工作坊,让我对教学设计习惯、学习状态观察的自我审视,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具体的方法。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设计逻辑,尤其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基于对内容和学情的充分把握;而对学习状态的观察,也让我开始更加关注对细节的捕捉,因为正是这些细微的信号背后,蕴藏着教学设计需要调整的关键。这种自我审视能让自己获得精准的提升,从而离“更懂教学、更懂学生”更近了一步。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 徐婷婷
卜教授的工作坊不仅氛围好,而且向我们剖解了教学设计的深层肌理。通过"设计-实施-观察-迭代"的闭环训练,我掌握了教学设计的方法:目标设定是否与教学目标有关?互动设计是否暗含思维脚手架?最触动我的是"观察学生视频"的这一活动——当刻意保持缄默时,反而能清晰捕捉到学生眉头舒展的顿悟时刻与欲言又止的认知卡点。这种"退后一步"的观察视角,颠覆了我以往主导课堂的惯性,真正体会到"教学留白"的艺术。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 陈劭轩

